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1-簡介
蔣夫人在民國44年創立華興,主在「收容大陳義胞子弟及國軍烈士遺孤」,但因國共內戰後產生的國軍烈士遺孤甚多,除了華興以外,國防部相關軍種也設立了幾所幼保機構,按成立的時間先後,計有:
三軍托兒所:國防部於民國43年7月1日,成立於台北市。
陸軍育幼院:陸軍總部於民國45年11月29日,成立於鳳山。
海軍育幼院:海軍總部於民國45年12月1日,成立於高雄左營。
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聯勤總部於民國46年3月29日,成立於台北市。
空軍育幼院:空軍總部於民國47年10月11日,成立位於台北市。
在以上的幾所幼保機構中,「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以下簡稱烈教)與我們華興比較有點緣份和關係,因為:
1.烈教院門口的院名是蔣夫人題字的,蔣夫人亦經常至院中探視院童。
2.我們華興校友中,有好幾位校友的兄弟姐妹們,同時分在兩所學校就讀。前些時我非正式的調查,經校友們的回覆(特別感謝周玉燕和周民英兩位學姐詳盡的回覆),知悉的有:
(前方數字為該生小學畢業的年份)
因為有這些關係,所以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的友校「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
※1.以下資料取自教養院的「烈教部落格」。
2.原資料刊載於民國48年10月18日的中央日報。
一、沿革:
1.本院於民國46年3月29(青年節),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撫卹處
策劃督導下正式建立,定名為「國軍先烈遺孤育幼院」,院址設於
臺北市廈門街,收容量為100名。
2.原址地區狹窄,房舍不敷應用,乃於46年6月擇定臺北縣木栅營地擴建新院,佔地1300餘坪,環境幽美,47年3月落成,8月遷入,並更名為「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收容量增為150名。
二、收容:
(一)、收容順序:
1.陣亡先烈遺屬之子女。
2.因公殞命官兵遺屬之子女。
3.病故官兵遺屬之子女。
(二)、收容名額暫定150名,人數比例:
1.父母俱無者收容全部或一部。
2.子女4人者收容1人,5人者收容2人,6人以上者收容3人。
前項收容子女,至額滿時為止。
三、任務:
1.教育先烈子女,繼承遺志,移孝作忠,堅貞不渝。
2.培養革命幼苗,健全身心,敦品力學,蔚為國光。
四、工作目標:
1.啓發正確思想。 2.陶冶優美情操。
3.養成高尚品德。 4.鍛鍊堅強體魄。
5.砥礪力學風氣。 6.增進康樂生活。
7.激發強烈的愛國觀念。 8.培養熱誠的服務精神。
五、教保:
教保工作係以「教保並重,院生第一」為主旨,在教育方面採行「分級教育」制度,按院生年齡編組為二級:
1.幼稚部(4〜6六歲):幼稚部按照幼稚教育規定施教。
2.就學部(6歲以上,直至完成中等學校教育成長自力為止)。
就學部中,小學及初中院生均分別就讀於木柵國校、臺北各中學等。
保育方面採行「分組保育」按性別年歲分別編組,每組以20名為限,各設保師一人負責實施。
=========================
除以上文字的簡介資料外,還從烈教的習賢德學長及張素華學姐處得知,烈教的校訓為「孝弟忠信」,創院院長為江曼玲女士,第二任院長為任懿芳女士,第三任院長為黃瞰寰將軍,第四任院長為王介容女士。
隨著時代的演進及環境的發長,民國63年7月,烈教與空軍育幼院合併,更名為「國軍第一育幼院」,院址雖仍在木柵,但自此烈教的名稱也算是走入了歷史,結束了其時代的使命,其發展前後合計有17年的時間,院生約2千餘人。大約在同時期,海軍育幼院與陸軍育幼院亦合併為「國軍第二育幼院」,院址選在原陸軍育幼院的舊址鳳山。而後國軍實施「精實案」,國軍第一及第二育幼院均遭裁編(約在民國94年前後)。原烈教的院址(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3段306號),現在為國防部最高軍事法院及檢察署。
與烈教的發展比較,我們華興校友應當體會到,我們當年實在是非常幸運的一群,華興一切的師資、人力、制度、環境、設施(備)…等硬體,到實地的學習與生活實況,均較烈教完善的多。華興是「教養兼備」,生活與學習都在同一處所。烈教則僅有幼稚園及托兒所部分有教(養)育。小學部的學生則每天都要由老師帶隊,來回各走45分鐘的路程到木柵國小上(放)學。初中生則要自己搭車到不同的學校上課,晚上再回烈教住宿。其他在院裡的生活與教育情形,則大多雷同。
做這樣的簡介並不是在比較誰優誰劣,大家都是在那個時代環境下孤苦的一群,而我們華興卻因蔣夫人的愛心和能力,讓我們能享受到較佳的環境和待遇。我們要感謝蔣夫人,感謝華興,也要矜憫和我們背景一樣卻在烈教生活的其他院童們,大家現在都已從那個時代走了過來,如果有機會見到面,大家應該都是同類只是不同校的校友,相互叫一聲學長姐弟妹,也應不為過。
請繼續收看「國軍先烈子弟教養院2-照片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