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林建業-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華興人談談一些老華興事

華興70徵文選刊1
本文刊載在
「情韻杏壇」專刊11-13

 

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華興人談談一些老華興事

華興育幼院暨中小學院校長 林建業 824852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大陳附近的一江山島遭遇中共壓倒性兵力進逼與侵犯,守軍七百二十位官兵在王生明將軍率領下誓死抵抗(1),最終全數壯烈犧牲。隨後,大陳地區約四萬名軍民撤至臺灣,其中包括許多亟需教養的遺族與義胞孩童。

  蔣夫人本著過去創辦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與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宏願(2),創立了華興育幼院,教養這些自戰地緊急撤離來臺的孩子。任命婦聯總會總幹事皮以書女士為首任院長,劉女士為副院長負責院務。

  同年六月二十九日,蔣夫人在士林官邸召見黃若瑛女士,並於七月二日正式任命她為新任院長。黃院長到任後,急需一位具有小學教育資歷的教師協助推動小學教育工作。因緣際會之下,我被介紹到華興任教,從此一待就是四十年,直到屆齡退休。

時隔幾十年,回首往昔,謹以這些陳年往事,作為慶祝華興創校七十週年的獻禮。

一、一般設校通常是根據學區內的學童人數來編列班級,進而聘任師資;但蔣夫人辦學卻與此不同――她是因為有一群急需教養的孩子,才創立學校。正如前文所述,無論是遺族學校、兒童保育院,皆是因應學生的實際需要而設立。華興亦是如此――並非因制度安排而誕生,而是為了接納與照顧孩童而建立的一所學校。

二、華興由蔣夫人親自領導,無論是教師、職員或後勤人員,在理念認同與工作士氣上,皆懷抱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振奮與使命感。對每一位教職同仁而言,能在華興服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譽與責任的象徵。

三、當年我國仍與多數國家維持邦交,外交部、僑委會、新聞局、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等單位,時常安排國內外賓客參訪華興,絡繹不絕。來訪者普遍對華興孩子活潑可愛、天真純真的氣質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特質自然展現在學生的舉止與神情之中,廣受好評。華興學生的整體氣質表現獨具一格,一眼即能分辨哪些是華興的孩子。

  當時,教育部長黃季陸曾在參觀華興後,對校園優美的環境讚譽有加,曾建議應在此基礎上籌設學院,華興育幼院為其附設單位。(3)

四、華興第一屆畢業生僅有十人,除陳誠方同學因個別因素,另經安排進入沈長福馬戲團擔任演員外,其餘九人全數考取公立高中職。黃院長特別請董事會成員各認養一位畢業生,持續關懷與協助其升學與生活。

到了第二屆,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至三十七人,遠超過首屆數量。為了妥善因應學生升學問題,黃院長遂向蔣夫人建議,由華興自行創辦中學,以延續教育照護體系。當時規定,小學畢業生若欲直升華興中學,須在品行與學業成績兩方面皆達八十分以上,否則需參加考試方能錄取。該屆畢業生大多如願升學,僅有一位同學未獲錄取,日後亦有其他發展規劃,整體升學表現可謂亮眼。

五、在我濫竽充任華興校長期間,據統計,已有十四位華興畢業生取得博士學位。相信至今,這個數字應已達上千、甚至數千人,令人欣喜與敬佩。

棒球方面,當年蔣夫人曾明確指示:「球要打得好,書也要讀得好。」根據校友溫金明先生所著《華興棒球50年》一書記載,華興不僅培育出許多在體育領域表現傑出的選手,更有不少人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溫同學也指出,蔣夫人可說是臺灣棒球運動奠基的重要推手之一。(4)

此外,華興校友在企業界、藝文界、黨政界,乃至於航太科技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成就斐然。若蔣夫人或當年的校長們尚在人世,見證今日華興學子的成長與發光發熱,想必會感到無比欣慰。

六、當年臺灣仍以農業社會為主,多數學生家庭經濟清苦,因此寒暑假選擇留校度假的學生比例相當高。直到民國五十四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等多項惠民德政(5),隨著經濟起飛,社會型態逐漸轉變。軍人待遇改善、兩岸局勢趨於穩定,種種因素使得華興的收容對象也隨之調整。

這些轉變無疑反映出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社會正穩步邁向繁榮與開放,對教育與育幼政策而言,也是一種新的契機與發展方向。

謹以以上數端瑣憶,聊表我對華興創校七十週年的祝賀之意。如文字粗疏,不妥之處,尚祈諸位指教,是為至幸。

                           華興退休老兵 林建業 敬上

(1):新北市中和有一江山新村即紀念他們壯烈為國犧牲,還有一塊碑,記

述此一事件。

(2):為數多達48所,散布後方各地。

(3):當時教育部部長黃季陸來校參觀不絕口,曾建議蔣夫人辦一所大學。

(4):溫金明同學在浙江溫州泰順嚴山[宋美齡展示館]第三部分華興棒球的看板推崇的話。

(5):政府撒來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農民耕地生產陡增,社會財富跟著富裕起來,需要育幼院幫忙的人數逐年減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