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70徵文選刊2
本文刊載在「情韻杏壇」專刊第54頁
〜小學第2屆校友 尤保善〜
班上同學陳正誼旅居美國四十多年,返臺時想重溫兒時在華興過聖誕節的回憶,於是我陪他重返校園。我們提前抵達,趁機四處走走,校園變化非常大,尤其是樹木的變遷。數年前回華興,我曾站在紅廊遠望,驚嘆於一排茂盛的鳳凰木,翠綠羽葉間點綴著垂掛的鳳凰花,美得令人屏息。校園中的樹木,彷彿承載著兒時的回憶,如今再見,彷彿見證孩子的成長,又似重逢久別的舊友,令人激動。
回想在校的那些年,紅廊的起點是蔣夫人的董事長室,一路延伸至校門,清掃這條馬路的工作由我和門房老楊負責。轉角處的老榕樹是我們的分界點。當時,路旁幾棵鳳凰木落葉紛飛,總是老楊多掃一些,如今老榕樹已枯死,旁邊的新榕樹卻生機盎然,讓我憶起老楊,倍感懷念。
史培曼堂前的馬路,原先種有兩排梅樹,據說因蔣公喜愛梅花特別栽種於此,但我從未見過它們開花。如今已改種黑板樹,這種樹極易生長,長得高大茂密,綠蔭成片,成為校園另一道風景。華興地勢極佳,背靠陽明山,西可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北望大屯山與天母。這裡的學生多來自特殊背景,如國軍遺族、八七水災孤兒等,偶爾心生落寞,最好的排解方式,便是依偎著大樹,三五成群地望向遠方,看淡水河的落日與天母美軍眷舍亮起的燈光。
聖誕歌聲自禮堂傳出,我望著校園裡的青青樹木,驀然回首華興創建已七十年,而這些樹仍然欣欣向榮,彷彿象徵著華興人的力量,持續在凝聚,也慢慢在擴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