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李叔同的〈送別〉歌曲中,「瓢」和「觚」的爭議

  2007年底我在浙江新華愛心中學的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當義工,飯後隨當時的基金會董事長王建煊先生(現在的監察院院長)散步走回辦公室,路上王先生邊走邊唱〈送別〉一曲,他當時唱「一ㄆㄧㄠˊ濁酒盡餘歡…」,而我小時候所受教到的版本卻是「一ㄍㄨ濁酒盡餘歡…」。為了考證到底是那個字正確,才有這篇整理的文章,本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一、李叔同〈送別〉一曲簡介。

二、〈送別〉一曲的五個版本說明。

三、歌詞中「瓢」和「觚」的爭議。


========================================================

一、李叔同及〈送別〉一曲簡介:

  李叔同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出生於天津,25歲時(1905)至日本留學,1911年民國成立後回到上海任教,後轉赴杭州師範學校擔任教職。38歲時(1918) 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現代人均稱其為弘一大師)。民國31(1942)年圓寂於福建泉州。李叔同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書法、教育、哲學及佛學上,均有很深的造詣及成就,也是一代高僧。

弘一大師李叔同(1880-1942)

  〈送別〉這首歌曲,其歌詞是李叔同寫的,但是原曲卻是一首美國民謠,歌名為「Dreaming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鄉與母親),為J.P.Ordway所作之曲子。〈送別〉的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或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聆聽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演唱〈送別〉這首歌:
https://vlog.xuite.net/play/WTV1TEFiLTMzMDcyMjU4LmZsdg==

 

二、〈送別〉一曲的五個版本。

  這首我們從小時候的音樂課上、合唱團裡都能聽到而習唱的歌曲,但是它的歌詞隨著流傳時間的拉長,卻又產生了許多種版本。有一位「法正居士」因為喜愛此歌而進行了詳細的考究,並寫成《李叔同〈送別〉源流考》一篇長文。在他這篇研究報告中,他列舉了〈送別〉一曲五個不同文字的版本,以下分別簡述如下:

()、豐子愷版:

  豐子愷是弘一大師的弟子,他與裘夢痕合編「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於1927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印刷出版。書中便收錄了李叔同作詞、作曲或填詞的13首歌曲,這也是《送別》一曲最早見世的版本。由於他在李叔同出家成為弘一法師後來往仍密切,所以他傳播的版本被視為《送別》的正宗版本,其歌詞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林海音版

  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一書中兩次提到〈送別〉這首歌,並說這是她在北京的所小學畢業時所演唱的歌曲,她將之稱為「歡送畢業同學離別歌」,其歌詞紀錄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電影《城南舊事》版:

  這部電影雖然是改編自林海音的小說,不過對於〈送別〉這首歌,似乎並未受到林海音的限制和影響。法正居士說,影片出現這一段時並沒有打上字幕,所以後來他反覆的聽,才將歌詞聽寫出來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
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法正居士說,這個版本的歌詞,是將豐子愷和林海音的版本合而為一再作修改而成,當中最大的不同處,是將「地之角」改成「海之角」。這個版本因為電影的傳播力,反而成為八十年代傳唱最多版本。

()、陳哲甫增續版:

  陳哲甫是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他與李叔同相識,可能是他覺得〈送別〉一曲演唱時間太短,於是又增寫了續詞。這個版本的歌詞收錄在1932年由仁聲印書局出版的《仁聲歌集》中,其增寫的歌詞成為原歌曲的第二段,在他的版本中「一瓢」已改為「一觚」全部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
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台灣驪歌版:

  在台灣還有一個不知作者是誰,像是專為畢業生所寫的第二段歌詞增續版,也可以稱為「台灣驪歌版」,這個版本也是使用「一觚」,全部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
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離悲,世事堪玩味;來日後會相予期,去去莫遲疑。

三、歌詞中【瓢】與【觚】的爭議:

(豐子愷編撰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中的歌詞寫「瓢)

()法政居士的考證雖然說〈送別〉歌曲中,豐子愷版是正宗版本,但是他對歌詞中濁酒盡餘歡」這一句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豐子愷版在傳播過程中,曾發生個別錯訛。一觚濁酒,有等幾種誤植。字形相近,可能在傳抄過程中被錯認。但為古人盛酒的器具,為農人從水缸舀水或者從面缸取面的器具,豈能混淆和替代。(音孤)音接近,變為,當是傳唱過程中聽差所致。而之訛傳,傳唱者記憶錯誤的可能性比較大。」除了以上所列舉的五個字之外,我們還有看到有將「一壺」因為發音相同而寫為的版本。

(杭州虎跑泉李叔同紀念館內的陳列文物,歌詞寫「觚)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對上述觚、瓢、壺、杯、樽、斛六個字有以下釋義:

【觚】ㄍㄨ:古代盛酒的器具,具有八個稜角。

【瓢】ㄆㄧㄠˊ用來舀取水酒等物的勺子。傳統多以葫蘆或木頭製成。

【壺】ㄏㄨˊ以陶土或金屬製成的容器。

【杯】ㄅㄟ一種盛酒、水、茶等液體的器皿。

【樽】ㄗㄨㄣ 酒器。

【斛】ㄏㄨˊ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

  純就以上字義的解釋,拿盛酒的器具【觚】來敬酒送別,比拿舀水的勺子【瓢】來「濁酒盡餘歡」合情也合理多了。

()胡又天教授編撰的「流行詞話」第四期(p9-11)也有對【觚】與【瓢】的爭議有解說如下:

()就實務上來說,現在所能夠聽到演唱的歌曲版本,也是以唱【觚】和【斛】(或【壺】)者居多,唱【瓢】的版本實在不多。(註:唱ㄏㄨˊ音者,如果附有歌詞,則大多使用【斛】,較少人使用【壺】)就以我電腦裡收藏的〈送別〉歌曲,扣掉純音樂的不算,把能聽到的歌曲版本,仔細再聽一遍後,做分辨整理如下:

 

〈送別〉歌曲演唱歌詞和單位整理

演唱者(單位)

演唱者(單位)

3

童聲龍珣

蘇亞拉

男女輪唱版

14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上海少女合唱團

中國交響樂團少年合唱團

中國國家大劇院合唱團

台灣教師合唱團

城南舊事插曲

城南送別(台北室內合唱團)

原野三重唱

城南舊事(海之角版本)

男聲女童合唱

夢之旅

大人合唱

齊豫

洪啟

斛︵

或壺

12

大小百合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童聲女聲合唱

中央民族樂團合唱隊

青燕子

童音合唱

童音男聲

女聲版

童聲楊沛宜

圓圓合唱團

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

廈門六中合唱團

()李叔同的〈送別〉一曲,廣為大家喜愛和傳唱,每個人大概都是因為自己最初被教到或習唱的版本而歌唱,最初學到什麼以後就唱什麼,版本正確與否?其實沒有幾個人在意和計較,我這個人比較例外,就愛追根究底,也因為這樣才會有這篇文章。其實正如法政居士所說: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既然真跡未見,那麼…大家喜愛哪個版本,就去唱哪個版本,王先生您就繼續唱「一ㄆㄧㄠˊ濁酒盡餘歡」,而我也繼續唱「一ㄍㄨ濁酒盡餘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