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華興的成立與成長

說明:

1.林建業校長於民國852月自華興校長一職退休,8811月受中正文教基金會邀請,參加蔣夫人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中林校長卻沒有見到任何一篇有關蔣夫人與華興方面的論述和報告,甚覺遺憾。

2.會後林校長補提了一篇「華興的成立與成長」報告(即下文)給該基金會,希望能納入在有關的文獻中。

3.中正文教基金會於民國89年出版,由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一書,該書即收納了該篇文章。

4.這篇文章是華興成立與成長的文獻中,最詳實也最完整的一篇記述,事後被許多篇有關蔣夫人與華興的學術論文引用。

5.我華興校友想要知道華興的成立,瞭解華興的成長,實在應該仔細並多閱讀幾次該文。

6.本篇文章經小學第21屆校友何定燕協助,經掃瞄後轉成電腦文字,特也在此致謝。

華興的成立與成長             林建業先生書面意見

此次「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舉辦「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盛極一時,中外學者專家提出論文就有二十一篇之多。從各個不同領域與角度,探討夫人自幼年求學以還,數十年間,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所做的鉅大貢獻,世人將可更深一層認識她。

本文標示「華興」係指華興育幼院、華興中學,這兩所慈善教育機構,是夫人在臺灣許多公益事業中,最重要的部分。可惜這次討論會中沒有專文研究華興,就是相關論文中,著墨華興的也不多,實為美中不足,深感遺憾。

本人服務華興多年,雖已退休多時,然既受邀參加盛會,自不能緘默,故不揣淺陋,補充一點意見,特以「華興的成立與成長」為題,略加敘述夫人與華興學生之間的互動種種,不才於《近代中國》第一一八期,六十四頁至六十七頁及一三O期四十三頁至四十四頁,已有梗概敘述,恕不另贅。為彌補缺失,深盼史學界接踵餘緒,以華興出題,發掘夫人育幼事業的光輝。就個人所知,那是一塊待琢的玉石,裡面蘊藏著許多感人的故事,應該將她數十年的心血,留下珍貴的紀錄,這是社會的資產,學界豈能袖手?

一、華興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成立:

民國四十年代初,大陸淪陷不久,浙江福建沿海,仍有許多島嶼在我國軍手中,這對中共而言,自然很大威脅,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共軍大舉進攻一江山島,守軍七百二十人不幸全部壯烈犧牲,未幾大陳島上下數萬軍民撤運來臺,嗷嗷待哺的遺孤,義胞子女之養育、教育頓成話題,夫人本著以前創辦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和戰時兒童保育院的仁愛情懷,自是她再度伸出援手的機會。倉促之間兩三百位兒童的安置,既無院舍,也無校舍,於是臨時借用臺糖公司大理街一所幼稚園和隔鄰龍山國校的五間教室,安頓這些因戰爭失去父親,因戰爭失去家園而離鄉背井的難童孤兒。

二、名稱的更易:

成立之初院的全名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光華育兒院」,未幾更名為「華興育兒院」,又未幾再更名為「華興育幼院」,但上仍冠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大約民國五十二、三年間,更改為「私立華興育幼院」。

三、組織之編制與規模之擴大:

籌備之初即組有董事會,夫人親任董事長,並延攬相關部會首長及婦女界領袖為董事。院之編制按政府規定分為四組:總務、教保、社會、衛生。初創期間,夫人關懷學校院務之運作,學生課業、生活和健康,真是出乎常情,幾乎日日或隔日都有到院巡視,或陪同一批批外賓,參觀訪問,可謂不絕於途。

當年依法不論公私立育幼院既辦養育,也要辦教育。於是之故,教保組隸屬於幼稚園及小學,並負養育,事務之繁雜不難概見。於是未幾教保分開為:保育、教導兩組及幼稚園等三個單位,以應事實之需要。

民國四十五年夏天,第一屆小學畢業生之升學問題分別由各董事認養,得以順利升學台北附近初中初職。同年十月遷往士林仰德大道(原名芝山路)現址,新完工且完善設施的院校舍,結束一年九個月的依人籬下生活。

四十七年夏天,小學第二屆畢業生三十七人,除二人外餘皆獲保送(操行、學業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及考取剛剛成立的私立華興中學初中部。華興師生從此有了自己的新家,並且有了自己的中學,一股喜悅驅動著全體師生的原動力,從不同崗位上奮發圖強,那是華興顛峰時期的開始。接著為謀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適應部分學生的性向、志趣以及社會趨勢,在中小學裡分別設有:汽車修護、木工、電工、製鞋(皮鞋)刺繡,編織地毯…等職業訓練課程。這些科目今天看起來,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是當年國民義務教育還沒有延長,小、中學畢業生一旦畢業,如何謀生則必須未雨綢繆。

民國五十八年秋,本校增辦高中部,同年並收容了名噪一時的台中金龍少棒隊。

 

四、教養對象的變異:

華興之成立既是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在收容教養的對象,也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異。

最初收容國軍烈士遺孤和義胞子女,至民國五十年前後,政府派赴大陸(時稱敵後)人員之子女,及前線官兵,子女五人以上時收容一、二人。當時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仍在萌芽,國民生活還很清苦,所以申請入院案件數以千計,院中依其類別分為ABCD四類:只問資格,不問成績。

A案:父母雙亡,只要有缺額全數照收。
B案:父亡母存兒女多,母親未再婚者酌收一、二人,以減輕負擔。
C案:父存母亡若在前線確無人照料者收容之。
D案:雙親健在,但如在敵後或在前線擔任重要職務者,收容之。

民國四十七年中部發生極為嚴重之八七水災,夫人指示派員前往災區收容亟需協助教養之災戶子女,自此之後,每遇重大災變,華興無不盡力協助之。

民國五十八年夏,我國台中金龍少棒隊,奇蹟似的榮獲世界少棒比賽冠軍,國人為之瘋狂。在歡迎、遊行、慶功及宴會召見之餘,有心人士想到這一批雖名為台中市金龍隊,國手則來自全省各地,如果就此解散十分可惜。然學業、訓練很難兼顧。國民大會宴請這批小國手時,這些年長的代表們,眼看這些可愛的孩子就要解散了,其中有一位廣西籍的代表黃啓武,當場認了小國手黃正一為義子,並靈機一動想到華興,於是代表們商量結果是,懇請當時體育總會會長黎玉璽將軍,請他向蔣夫人報告,可否請華興收容?如可則教養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其時適逢華興校長江學珠女士足疾,臥病在空軍總醫院。夫人派姨姪女孔令偉女士前往探詢江校長意見,(按:女士對棒球不僅喜愛且很在行),江校長說:「學校是夫人所創辦,若夫人允許,其他枝節問題華興會設法解決,應不致有問題。」就這樣一向以教養孤兒難童為主的華興,至此學生進入的背景成分,也應之而起了變化。

到了民國七十年,我國當年流落在滇緬及泰北邊區的國軍,他們身在異域,其艱苦可想而知。他們的下一代教育問題,漸為中國人權協會杭立武先生及大陸救災總會之重視。他們向蔣夫人請求,准許分批接運學生來台入學,先後到華興者約五十名。隨著時代的改變,兩岸關係的緩和,國軍烈士已絕無僅有,而且我國經濟繁榮,國民生活大幅改善,需要育幼院幫助的已不是教養的困難,而是管教的困難,這不僅是華興收不到學生,其他公私立育幼機構亦復如此。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多次評鑑華興之後,希望華興能收容誤入迷途及自甘墮落的青少年,所需經費由政府負擔,即證明社會形態之改變,但是華興為了維護這許多純真無邪的孩子,我們只有委婉的拒絕。

近十年來既然符合原始收容條件者日漸減少,於是轉而為勞苦功高的榮民服務。他們貢獻一生青春於國家,退役之後始成家,有的配偶不論年齡或健康,都有若干問題。其子女往往也成為老榮民一大負擔,因此華興繼而收容、教養榮民子女及社會之低收戶子女。

五、豐碩的成果:

華興育幼院在全台灣育幼院中,規模算是最大的了。很多育幼院只有院生幾十人,上百的已經不易,華興初創定為六百人,最高收到五二O人。在這個階段,幼稚園兩班,小學六班,初中六班(每年級兩班),高中三班,後來幼稚園裁撤,院校共十五個班,至今仍然一樣。小學五六年級人數最多時期,每班五十四人,幾乎教室的門都沒有辦法關上,漸漸現在只有三百人左右,與當年實不可同日而語,也由這一點可以印證我國經濟之繁榮,社會之進步。其次一種現象,六十年代以前,寒暑假,留校學生眾多,包括農曆年亦復如此,民國七十年以後逐年減少,如今假期門可羅雀,春節在校過年的是一批年邁的老榮民工友,怎不令人唏噓!

四十五年來(再過三個月華興成立四十五週年)華興畢業生已有五、O一九人次,這當中是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升上來。華興早年,為恐學生畢業還小,不能自立,特別是女孩子,讓她留級,養大一點,用心是良苦的。這些畢業離校後繼續升學的,華興設有應屆畢業生考取公立學校之獎助學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到現在我所知道的,獲得國內外博士學位的約有二十幾人,碩士學位的約有五十幾人,獲得大專畢業的約有八百餘人,他們分佈在國內外各地,從事服務國家與社會之工作,雖仍沒有顯赫高官巨賈,但他們兢兢業業服務人群,深獲各界之肯定。單就棒球而言,當年夫人收容了金龍隊,誰想得到華興此一濫觴竟帶動了美和中學、臺北縣中華中學(榮工隊)之跟進,形成南北雙雄(華興、美和)及後來的三強鼎立(華興、美和、榮工)稱霸棒壇約有二十年之久。如今臺灣青少棒隊、青棒隊以百計千計了,由華興畢業好手分佈各職棒隊及各地從事棒球運動的華興球員,比比皆是。

近年早期畢業生每逢夫人華誕,自動組團前往紐約拜壽或以物力、財力回饋母校,這都是最值得稱道的。

華興的輝煌年代在民國四十七年,華興初中第一屆學生起。就如我前面說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夫人關懷華興,經常走訪華興,鼓勵教職員工和學生。小小的華興,師生凝聚在一起,不問收穫,但問耕耘,校內舉辦多種比賽,參觀賓客有如過江之鯽,學校一股蓬勃之氣,生生不息,參加陽明山管理局所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中小學各類體育、藝文、音樂…等之比賽,往往囊括前茅,有些活動甚至代表陽明山管理局前往臺灣省參加決賽。

棒球隊員更多次奪得中華代表權,參加世界大賽,榮獲冠軍,接受政府表揚,華興中學校內之棒球隊史室,獎杯之多無處容身。

到過華興的人,無不被校園週遭美景所陶醉,多少教育界人士一再呼籲擴大招生,發揮各項優良設備的功能,國際人士更認為華興育幼院之多項措施已達世界水準,各方佳評如潮,這些都是值得創辦人夫人感到欣慰的。

俗云:「學無止境」,又說:「好了要再好」,也就是所謂精益求精。這是所有華興人,不論在校或已離校者,共同的願景,特別是在蔣夫人如此高齡的時候,讓她一手所創辦的華興繁榮結果,發揚光大,是全體華興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