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1.林建業校長於民國85年2月自華興校長一職退休,88年11月受中正文教基金會邀請,參加蔣夫人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中林校長卻沒有見到任何一篇有關蔣夫人與華興方面的論述和報告,甚覺遺憾。
2.會後林校長補提了一篇「華興的成立與成長」報告(即下文)給該基金會,希望能納入在有關的文獻中。
3.中正文教基金會於民國89年出版,由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一書,該書即收納了該篇文章。
4.這篇文章是華興成立與成長的文獻中,最詳實也最完整的一篇記述,事後被許多篇有關蔣夫人與華興的學術論文引用。
5.我華興校友想要知道華興的成立,瞭解華興的成長,實在應該仔細並多閱讀幾次該文。
6.本篇文章經小學第21屆校友何定燕協助,經掃瞄後轉成電腦文字,特也在此致謝。
華興的成立與成長 林建業先生書面意見
此次「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舉辦「
本文標示「華興」係指華興育幼院、華興中學,這兩所慈善教育機構,是
本人服務華興多年,雖已退休多時,然既受邀參加盛會,自不能緘默,故不揣淺陋,補充一點意見,特以「華興的成立與成長」為題,略加敘述
一、華興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成立:
民國四十年代初,大陸淪陷不久,浙江福建沿海,仍有許多島嶼在我國軍手中,這對中共而言,自然很大威脅,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共軍大舉進攻一江山島,守軍七百二十人不幸全部壯烈犧牲,未幾大陳島上下數萬軍民撤運來臺,嗷嗷待哺的遺孤,義胞子女之養育、教育頓成話題,
二、名稱的更易:
成立之初院的全名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光華育兒院」,未幾更名為「華興育兒院」,又未幾再更名為「華興育幼院」,但上仍冠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大約民國五十二、三年間,更改為「私立華興育幼院」。
三、組織之編制與規模之擴大:
籌備之初即組有董事會,
當年依法不論公私立育幼院既辦養育,也要辦教育。於是之故,教保組隸屬於幼稚園及小學,並負養育,事務之繁雜不難概見。於是未幾教保分開為:保育、教導兩組及幼稚園等三個單位,以應事實之需要。
民國四十五年夏天,第一屆小學畢業生之升學問題分別由各董事認養,得以順利升學台北附近初中初職。同年十月遷往士林仰德大道(原名芝山路)現址,新完工且完善設施的院校舍,結束一年九個月的依人籬下生活。
四十七年夏天,小學第二屆畢業生三十七人,除二人外餘皆獲保送(操行、學業均在八十分以上者)及考取剛剛成立的私立華興中學初中部。華興師生從此有了自己的新家,並且有了自己的中學,一股喜悅驅動著全體師生的原動力,從不同崗位上奮發圖強,那是華興顛峰時期的開始。接著為謀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適應部分學生的性向、志趣以及社會趨勢,在中小學裡分別設有:汽車修護、木工、電工、製鞋(皮鞋)刺繡,編織地毯…等職業訓練課程。這些科目今天看起來,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是當年國民義務教育還沒有延長,小、中學畢業生一旦畢業,如何謀生則必須未雨綢繆。
民國五十八年秋,本校增辦高中部,同年並收容了名噪一時的台中金龍少棒隊。
四、教養對象的變異:
華興之成立既是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在收容教養的對象,也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異。
最初收容國軍烈士遺孤和義胞子女,至民國五十年前後,政府派赴大陸(時稱敵後)人員之子女,及前線官兵,子女五人以上時收容一、二人。當時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仍在萌芽,國民生活還很清苦,所以申請入院案件數以千計,院中依其類別分為ABCD四類:只問資格,不問成績。
A案:父母雙亡,只要有缺額全數照收。
B案:父亡母存兒女多,母親未再婚者酌收一、二人,以減輕負擔。
C案:父存母亡若在前線確無人照料者收容之。
D案:雙親健在,但如在敵後或在前線擔任重要職務者,收容之。
民國四十七年中部發生極為嚴重之八七水災,
民國五十八年夏,我國台中金龍少棒隊,奇蹟似的榮獲世界少棒比賽冠軍,國人為之瘋狂。在歡迎、遊行、慶功及宴會召見之餘,有心人士想到這一批雖名為台中市金龍隊,國手則來自全省各地,如果就此解散十分可惜。然學業、訓練很難兼顧。國民大會宴請這批小國手時,這些年長的代表們,眼看這些可愛的孩子就要解散了,其中有一位廣西籍的代表黃啓武,當場認了小國手黃正一為義子,並靈機一動想到華興,於是代表們商量結果是,懇請當時體育總會會長黎玉璽將軍,請他
到了民國七十年,我國當年流落在滇緬及泰北邊區的國軍,他們身在異域,其艱苦可想而知。他們的下一代教育問題,漸為中國人權協會
近十年來既然符合原始收容條件者日漸減少,於是轉而為勞苦功高的榮民服務。他們貢獻一生青春於國家,退役之後始成家,有的配偶不論年齡或健康,都有若干問題。其子女往往也成為老榮民一大負擔,因此華興繼而收容、教養榮民子女及社會之低收戶子女。
五、豐碩的成果:
華興育幼院在全台灣育幼院中,規模算是最大的了。很多育幼院只有院生幾十人,上百的已經不易,華興初創定為六百人,最高收到五二O人。在這個階段,幼稚園兩班,小學六班,初中六班(每年級兩班),高中三班,後來幼稚園裁撤,院校共十五個班,至今仍然一樣。小學五六年級人數最多時期,每班五十四人,幾乎教室的門都沒有辦法關上,漸漸現在只有三百人左右,與當年實不可同日而語,也由這一點可以印證我國經濟之繁榮,社會之進步。其次一種現象,六十年代以前,寒暑假,留校學生眾多,包括農曆年亦復如此,民國七十年以後逐年減少,如今假期門可羅雀,春節在校過年的是一批年邁的老榮民工友,怎不令人唏噓!
四十五年來(再過三個月華興成立四十五週年)華興畢業生已有五、O一九人次,這當中是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一路升上來。華興早年,為恐學生畢業還小,不能自立,特別是女孩子,讓她留級,養大一點,用心是良苦的。這些畢業離校後繼續升學的,華興設有應屆畢業生考取公立學校之獎助學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到現在我所知道的,獲得
近年早期畢業生每逢
華興的輝煌年代在民國四十七年,華興初中第一屆學生起。就如我前面說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
棒球隊員更多次奪得中華代表權,參加世界大賽,榮獲冠軍,接受政府表揚,華興中學校內之棒球隊史室,獎杯之多無處容身。
到過華興的人,無不被校園週遭美景所陶醉,多少教育界人士一再呼籲擴大招生,發揮各項優良設備的功能,國際人士更認為華興育幼院之多項措施已達世界水準,各方佳評如潮,這些都是值得創辦人
俗云:「學無止境」,又說:「好了要再好」,也就是所謂精益求精。這是所有華興人,不論在校或已離校者,共同的願景,特別是在蔣夫人如此高齡的時候,讓她一手所創辦的華興繁榮結果,發揚光大,是全體華興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謝您的留言。